個人非常喜歡這張海報的感覺,還沒看到電影就已經被其吸引了。 好甜蜜又幸福的感覺啊!
不過在觀賞此片之後,相信很多人都想問:"說好的幸福呢"? 
呵,這只是筆者順應中文片名而加以揶揄,其實原文片名並無此涵意。
但個人覺得此片名翻譯還不錯,算是電影內容很好的引言。
比利時導演大衛蘭伯特 (David Lambert) 稱此片是三個愛情故事的綜合體,也是他自編自導的第一部作品。Lambert 使用簡單的劇情主軸串聯全劇,卻有許多發人深省之處,是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影片。
(但難免感嘆,同志相關電影總是在"藝術類"的小廳放映,觀眾數目少得可憐…)
沒關係,就讓本人在自己的小天地與有緣人分享吧!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隨著悲慘世界電影版在台灣上映,終於讓本地一般觀眾注意到這部經典作品。雖說很多人也只是趕熱潮,並非基於對音樂劇本身的熱愛;但是能藉由電影對此劇有更多認識,總是美事一樁。
也因如此,網路上充斥了許多評論,其中也不乏所謂著名的影評人。電影評論是主觀的,有不同的聲音實屬正常。但有部分說法讓筆者很不能認同,藉此抒發自己對此電影的感想。
首先,個人很不喜歡用 "比較" 的方式,用音樂劇的觀點去批評電影。這種迷思也常出現在一些改編自原著小說的電影評論,而絕大多數結論當然是:電影遠不如原著。所以呢,很多人對悲慘世界電影版的主要批評,就是劇中演員的唱功遠不如音樂劇演員,甚至覺得導演用現場收音方式是一大敗筆!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海南雞飯”是發源於新加坡本地的一道料理,相信很多人都有品嘗過。
個人也曾在新加坡當地吃過,並不是很合自身口味。因為說實在的,個人覺得很鹹。
不過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或許只是自己的偏見。
想當然耳,既然本片以此料理為名,故事的背景就是發生在新加坡這個南洋國度。
其實這部片的劇本還蠻有趣的,主要是描述一位單親媽媽與其三個兒子之間的互動關係。特別的是,她的三個兒子都是同志。
天啊,我很難想像這樣的狀況對父母將是多大的壓力,而他們又該如何與其互動呢?
我們當然不能期望僅靠一部影片就可以找尋到標準答案,但“海南雞飯”這部電影起碼讓我們有個參考的依據。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部國片應該算是近期行銷活動做得不錯的片子,或許就是因為很成功,所以吸引到一些搞不清楚電影主題的觀眾入場。
可能一些異性戀沙文主義者,誤以為 "女朋友,男朋友" 是另一種型式的 "那些年"。所以啊,剛上片後的網友評論,看到了許多惡評。舉例如下:
"看不懂片子在演什麼 ?!"
"不過是三角戀+同性愛的爛梗...."
"我要退票 !"
唉,對於這些自以為是的觀眾,筆者除了無言,也為他們的狹隘觀點及水準感到悲哀。
其實自身對此片也有一些意見,但此電影絕非如此不堪。我想能得到金馬獎七項提名的肯定,就證明了此片還是值得一看的。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論上 "懷念電影巡禮" 這個主題,應該是針對個人年輕時期所觀看過的電影,提出一些自己的感想。不過此片「同窗之愛」也是筆者大學時期上映的影片,當時卻錯過觀賞的機會。那時同志相關電影很少,還一度因錯過此片感到扼腕。不過後來在雜誌上看了關於此片的介紹,似乎評價一般,自己才稍微釋懷了。
沒想到今年的台北電影節流行懷舊風,此片赫然也在名單之列。本來還在猶豫是否要購票,但為了彌補年少時期的小小遺憾,還是決定在上班日請假前往觀賞。
呵,可能這陣子工作太忙了,一時適應不了忙裡偷閒的時光。所以筆者一開始無法進入狀況,對整個電影內的角色覺得很紊亂,跟不上劇情的腳步。突然覺得,自己是不是老了…。
不過隨著劇情慢慢進入主軸,自己也逐漸融入此片的氛圍之中。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很少一部電影光憑其片名,就對個人具有莫名之吸引力。其實早該提筆撰寫對此片的感想,卻因故延宕。最近此片的 DVD 已經發行,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個時間觀賞。
相較於許多同志電影令人不敢恭維的中文譯名,「春風沉醉的夜晚」這部由中國第六代導演婁燁所執導的片子,在未正式放映之前就一直吸引我的目光。此部電影在中國是所謂之「禁片」,但身在台灣的觀眾可說是蠻幸運的,我們可以在戲院內好好欣賞。
其實此片名是取自郁達夫的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筆者起初認為,這大概也是此片唯一與原著小說有關連之處。不過在閱讀小說內容之後,發現導演顯然有刻意在此片的角色營造及架構上與原著內容呼應。
拜此片之賜,我仔細閱讀了郁達夫這篇小說。郁達夫算是與徐志摩同期的著名作家,但兩者的個性截然不同,而這也反應在他們的作品之上。相信大部分台灣的讀者跟我一樣,對徐志摩的作品及生平較熟悉。所以此部電影的邊際效應是:讓缺乏文學素養的自己對郁達夫有了更多的瞭解。 J
嗯,那筆者對電影本身的感覺為何?很難一言以蔽之。基本上本片值得觀賞,但評價應該會因人而異。此片雖然獲得 2009 年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不過筆者對此片最有意見的地方,卻也是此片的劇本。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部影片是導演哈維爾.富恩特斯-雷昂 (Javier Fuentes-Leon) 的處女作,也是我觀賞的首部秘魯電影。此片特殊的生死相關主題,讓有人說這是齣同志版的「第六感生死戀」。然而更觸動筆者心弦的內容,則是導演所欲傳達的意念:什麼才是所謂真正的男人呢?
或許筆者在成長的路上,曾與一些自認為是「男人」的 straight 有過類似的經驗,所以心有戚戚焉吧!
一處僻靜而看似遺世獨立的秘魯小漁村,在導演瑰麗的攝影風格,配合明快的拉丁音樂帶領之下,兩個男人歷經生死的一段戀情就此展開。沒有灑狗血似的劇情及衝突,但卻讓觀眾有了更深層的體會。本片所探討的內容有點沉重,不過導演用一種不慍不火的方式去詮釋劇情,自己倒是蠻欣賞的。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因筆者購買了「為巴比祈禱」DVD 及書籍,意外獲得此片的電影免費兌換券。儘管此片原本就是我計畫要觀賞的電影,但個人還是覺得此類的行銷活動是很值得鼓勵的。同志相關電影及產品彼此互相拉抬及促銷,也是蓬勃「彩虹經濟」的一種方式。
可惜的是,若回到電影本身,恐怕也只有行銷手法值得稱道了。 J
之前觀看過導演雲翔的「永久居留」一片,雖說個人對此片內容有些意見,但大體上還是欣賞導演拍片的誠懇精神,也期望能看到他的新作品。
但我必須說,在看過「安非他命」之後,筆者覺得還蠻失望的。
呵呵,儘管有著名的影評人給與好評 (雖然個人很不解…);但如我一向強調的,電影評論是很主觀的,端看每個人的欣賞角度為何。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撰寫電影觀後感並不難。
但「兄弟情人」(葡語片名 Do Começo ao Fim) 這部電影,卻是第一次讓個人對文章標題都必須斟酌再三。因為筆者一時很難去總結自己對此片的看法。
這部集合了同性愛情及兄弟亂倫諸多社會禁忌於一身的影片,內容理當極富爭議性。但在導演阿盧希歐‧阿巴瑞奇 (Aluisio Abranches) 唯美風格的精心安排之下,所有的爭議似乎變得雲淡風輕,甚至愛得如此"自然"。
嗯,很難評斷這是部"好"或"壞"的電影。
但我必須誠實的說,它的確是讓筆者有感覺的一部片子。儘管在有感覺的背後,還是會有道德的罪惡感油然而生…。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信很多人看過一部 1997 年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這部由羅貝托‧貝尼尼 (Roberto Benigni) 自導自演的影片,當年在坎城及奧斯卡獎都有不少斬獲,也創下很好的票房成績。
「美麗人生」對一般大眾而言,算是很好看的電影。但對個人而言,此電影純粹是屬於異性戀式烏托邦童話,過度美化的劇情走向,讓我感覺很不真實。
「派翠克,一歲半?」這部瑞典電影,儘管時空背景及劇情迥然不同,但導演艾拉‧雷姆哈根 (Ella Lemhagen) 的創作意圖,卻讓我在觀賞完此片後有此聯想。嗯,美麗的童話不該只是異性戀者的專利,誰說同志間就不能擁有呢?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同窗,愛同床」,這又是一部片名很聳動的電影。或許內容是描述較不符合傳統道德規範的情愛關係,所以用這樣的片名應該會引起較多人的注意吧!
話說筆者雖然自身行為保守,但觀念倒還蠻開放的。 J 所以在觀賞此片之後,倒也不覺得劇情有很讓我詫異之處。嗯,情愛關係本就就很難用世俗去規範,只要你情我願,旁人實在沒有太多置喙之處。
與之前所談論過的「達利和他的情人」相較,此片也與繪畫有關,因為三位主角是就讀於一所藝術學校的同窗好友,而且主修都是繪畫。此外,故事背景也是發生在西班牙,不過劇中畫作的主題換成是哥雅 (Goya),西班牙著名的浪漫主義畫派畫家。
不好意思,可能自身藝術氣質不夠,此片並未讓我感受出太多的文藝氣息,儘管哥雅的畫作不斷穿梭在場景之中,我對此片最大的的印象還是情慾部分。 J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為巴比祈禱」並不是一部新片,而是於 2009 年一月就已經在美國 Lifetime Network 放映過的一部 TV film。能夠引進台灣讓一般人有機會欣賞,也是電影觀眾之福。
嚴格來說,同志出櫃的題材並不特殊。而這部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在觀賞之前我就大致了解其劇情大綱。以觀眾的角度而言,似乎吸引力不夠大。在進戲院之前,筆者還真有點擔心此片是一部「道德勸說」的紀錄片。
嗯,我想個人是多慮了。
儘管之前有預設立場,但在戲院後半段觀賞的過程中,個人的眼淚卻始終無法抑止。讓觀賞電影向來很冷靜的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走出戲院時,一雙紅眼眶若讓不知情的人看到,還會以為我剛剛發生了甚麼事呢…) J
我知道有些人對此片有不同看法及評價,但對個人而言,自身倒可以明確瞭解其所要傳達的意念。就如之前文章所提的,由於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觀賞電影之後的感想也會大異其趣。
不能說這部電影沒有「教育宣導」的味道在內。但以個人觀點而言,即使有此意圖又如何?每天受大量異性戀主流媒體大量「荼毒」的我們,的確是需要另一種觀點及聲音來讓頭腦「清醒」一下了。況且此片並不是用很生硬及教條似的方式灌輸觀眾,反倒是藉由一個真實發生的事件,讓觀賞大眾自己去思索及反芻。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愛一個人,能夠愛的有多深。
而一個失去摯愛的人,心又會有多痛。
藉由此片,或許能為觀眾帶來一些領悟。
導演 Tom Ford,這位 GUCCI 前任時尚總監,顯然專長不僅是在時尚界而已。對於他的第一部電影,“Amazing” 這個形容詞應該是我唯一能夠使用的。嗯,談到 Tom Ford 這位不只外型迷人,內在也才華洋溢的人,個人真還有點忌妒呢! (據說此片僅花費 21 天就殺青…)
Tom Ford 很成功地將其對服裝的美感運用在電影之上,相信只要看過此片的人,應該都會同意吧!想當然爾,劇中服裝造型及美術設計絕對出色,成功的將觀眾帶回美國 60 年代的時空;還有人說劇中男主角 Colin Firth ,也因為出眾的造型讓他變得比較帥 (真不知對主角是褒還是貶…) J 。此外,曾擔任攝影師的 Tom Ford,也創造了令人驚艷的影像風格。
自己說了許多溢美之詞,但難道此片只有華麗的表象,而無蘊藏的內在嗎?觀點或許見人見智,但若僅因此論點而抹煞此片的價值,我是完全不能同意的。
個人既不是電影專業人員,更不是科班出身。對於網路上許多更專業的影評,個人其實沒有太多置喙的空間。但對於一些假藉「影評」之名,實則以異性戀沙文主義大放厥詞的部分文章,我就無法苟同了。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距離我上次發表「再談墨利斯的情人」之感想,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我曾在上篇文章的結尾,預告我將會有另一篇的心得。基於不能食言而肥的理由,還是必須有個交代才行。(此時正是農曆過年期間,除了吃吃喝喝,腦袋也要活動一下…) J
為甚麼特別必須針對 "愛情" 的這個主題,再度談談自己的淺見呢?因為「墨利斯的情人」除了我之前談的自我認同議題之外,它畢竟還是部愛情電影,實在不可忽略這個主題。
還記得當初看這部電影時,對於 Maurice 沒能和 Clive 一起攜手繼續他們的戀曲,個人感受是很遺憾的。雖說 Maurice 最後能有Scudder 的陪伴,但還是覺得美中不足。
我必須承認,年少時還存有一些美麗幻夢,總覺得 Maurice 及 Clive 同樣出身劍橋大學,兩者才算是「門當戶對」的一對璧人。Scudder 雖然愛 Maurice,但畢竟兩人身分懸殊,總是覺得有一些缺憾。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當初會被這部電影吸引,主要是由於本片導演劉漢威 (Hakon Liu) 特殊的背景。
劉漢威本身是台灣與挪威的混血兒,但從小在屏東長大,直到大學才回到挪威就讀。而其後又在瑞典學習電影藝術,於是促成了此部台灣與瑞典合作的影片誕生。
由於導演的成長背景,此片絕大部分是在台灣取景,故事發生的主軸也是在台灣。但透過不同文化的工作人員互動,影片呈現了一種讓觀眾似乎熟悉,但卻是用不同的角度去呈現的台灣風貌。這也是除了電影情節之外,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聽起來個人似乎很有素養,所以才會去觀賞這部電影。好啦,我不得不承認,有一個重要因素其實是衝著片中的瑞典小帥哥 Ludwig Palmell 而來的! J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發行片商別的本事沒有,就是對中文片名的創意十足,尤其是同志題材相關的電影。
好好的電影,取個「性」福農莊,個人都覺得有點丟臉。
呵呵,我是不是該說,這也是另類的台灣奇蹟了!
宣傳上的文字也寫得頗為聳動。
其一:西班牙版《斷背山》- 出櫃前的最後掙扎。 (應該是觀眾對片名掙扎比較多吧...)
其二:2009 最動人的「跨性別」電影。 (嗯,最好還有跨外星球的角色才夠精彩...) J
說實在的,這些宣傳文字不但沒有吸引我,反而讓我猶豫該不該花錢去觀賞這部電影。
慶幸的是,電影本身比中文翻譯片名高明多了!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身為李安導演的忠實觀眾,對他的最新電影作品當然不能錯過。所以買票進入戲院觀賞此片,似乎也變成順理成章的一件事了。
相較於李安之前另一部作品「斷背山」帶給我很沉重的感覺,「胡士托風波」整部電影則是讓我覺得很愉悅。之前由媒體報導得知,李安是以喜劇的方式去呈現這部影片的內容,而他也的確讓觀眾能以輕鬆的心情去欣賞這部電影。
在西元 1969 年舉行的 Woodstock Festival ,可說是美國流行音樂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可說是空前絕後的一場音樂盛典,在當時吸引了五十萬人的參與。此場音樂會不僅在流行音樂史上有其不可抹滅的地位,也對後來美國的社會及文化上有很深的影響力。
在嬉皮 (Hippie) 文化及反戰思維充斥美國的 60 及 70 年代,Woodstock Festival 的成功舉辦,無疑是為當時的社會現象,寫下了一個完美註解。
但本片雖然以 Woodstock Festival 為背景,其實主要是根據劇中主角 Elliot Tiber 的回憶錄所改編而來的。Elliot Tiber 可說是 Woodstock Festival 能夠順利舉辦的關鍵人物之一,而藉由舉辦這場演唱會的過程,也讓 Elliot Tiber 對自我人生有了新的體悟。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色列在一般人的印象,總不脫戰爭及恐怖攻擊,感覺上局勢似乎很不穩定。事實上,除了邊界及占領區有時較緊張之外,大體上還算是安定的。主要是媒體的報導,讓世人普遍有些誤解。
相較於新聞報導,以色列電影在台灣的能見度就不高了。而我至今看過的三部以色列電影,碰巧都是同一個導演 Eytan Fox 所執導。
我之前看過的兩部電影,一部是「我的軍中情人」(Yossi & Jagger),另一部則是「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Walk on Water)。而「泡泡公寓四人行」則是我觀賞第三部 Eytan Fox 所導的電影。
Eytan Fox 是個公開出櫃的同志,而與他相守超過 18 年的伴侶 Gal Uchovsky,則是負責電影腳本的撰寫。兩者無論在情感或事業上,都可說是最佳拍檔。
嗯,雖說者三部電影內容都涉及同志,但給我的感想及印象則截然不同。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向喜歡看卡通影片,盡管自己早已不年輕,但一顆赤子之心卻始終不曾改變過。不過在社會上歷練久了,能讓自己展現童心一面的機會很少。藉由觀賞卡通影片,多少可以喚回小時候天真的美好回憶。
不過卡通只是一種表現的形式,對象其實是很廣泛的,並不是只限於兒童觀賞。而許多卡通影片藉由動畫的型態,訴求觀眾也會包括成年人。(例如最近很紅的「海綿寶寶」SpongeBob,其無厘頭式的幽默,應該是成年人才更能體會吧…)
「狼與羊」這部電影,有人說這一部動畫版的「斷背山」,意指這是同志情節相關的卡通。嗯,以情節而言,其實與「斷背山」沒甚麼太多關連;但其暗喻的同志情誼,的確洋溢了整部電影。
當然有人會說,這只是部分人們的過分解讀。「狼與羊」只是個很單純的卡通電影,用意是在描寫友情的珍貴及自身本性的衝突,電影呈現的是一種「友愛」的精神,是值得兒童及青少年效法的對象。(還真有不少人在 Blog 內如此描寫…)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個人觀賞電影之後,常常會有一些電影本身之外的邊際效益。
嗯,此片可算是讓自身受益匪淺的一部作品。
怎麼說呢?因為本片強迫我加強了不少歷史及文學、繪畫方面的知識。
雖說個人學生時期,歷史還算是擅長的科目,但在戲院觀賞此片的同時,驚覺自己對西班牙歷史僅有很膚淺的瞭解。
於是在看完電影之後,自己便上網去搜尋西班牙的相關歷史,也讓個人可以更融入電影中的時空背景。
呵呵,書到用時方恨少,看電影之前應該多念點書才對! J
自身的藝術氣質不夠,平時對文學及繪畫著墨都不深。
達利 (Salvador Dalí) 由於是超現實主義大師,所以我這個美術白癡還有略有耳聞。J
但劇中主要主角羅卡 (Federico García Lorca, Javier Beltrán 飾),雖是西班牙國寶級詩人,我卻是藉由此電影才第一次認識其人及作品,還真是汗顏…。
這部電影算是近期我讓很有感覺的作品,主要劇中充滿了濃厚的藝術氣息,適合缺乏藝術細胞的敝人在下。
(當然更適合比我有氣質的各位讀者了…) J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