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一部電影光憑其片名,就對個人具有莫名之吸引力。其實早該提筆撰寫對此片的感想,卻因故延宕。最近此片的 DVD 已經發行,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個時間觀賞。
相較於許多同志電影令人不敢恭維的中文譯名,「春風沉醉的夜晚」這部由中國第六代導演婁燁所執導的片子,在未正式放映之前就一直吸引我的目光。此部電影在中國是所謂之「禁片」,但身在台灣的觀眾可說是蠻幸運的,我們可以在戲院內好好欣賞。
其實此片名是取自郁達夫的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筆者起初認為,這大概也是此片唯一與原著小說有關連之處。不過在閱讀小說內容之後,發現導演顯然有刻意在此片的角色營造及架構上與原著內容呼應。
拜此片之賜,我仔細閱讀了郁達夫這篇小說。郁達夫算是與徐志摩同期的著名作家,但兩者的個性截然不同,而這也反應在他們的作品之上。相信大部分台灣的讀者跟我一樣,對徐志摩的作品及生平較熟悉。所以此部電影的邊際效應是:讓缺乏文學素養的自己對郁達夫有了更多的瞭解。 J
嗯,那筆者對電影本身的感覺為何?很難一言以蔽之。基本上本片值得觀賞,但評價應該會因人而異。此片雖然獲得 2009 年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不過筆者對此片最有意見的地方,卻也是此片的劇本。
筆者常說,一部電影之主題,是個人非常看重的部分。電影算是一種創作,而導演究竟要傳達給觀眾何種意念,是筆者評斷電影的主要依據。據婁燁表示,「春風沉醉的夜晚」有為同志族群發聲的意涵, 所以才會選擇此特殊的題材。
依個人的看法,同志族群在此片之「能見度」的確是達到效果,但「發聲」與否就見仁見智了。當然,倒不是每部同志題材相關電影,都必須拍成「教育宣導片」才符合筆者的口味。不過若劇情走向讓部分觀影者會對同志誤解之虞,那就不是筆者所樂見的結果。
或許法國坎城影展的觀眾當初看完此片之後,跟自己有類似的想法,所以劇終無人鼓掌。
( 呵呵,往自己臉上貼金…) J
持平而論, 此片還是不錯的電影,只是劇本結尾的處理方式,筆者有點不以為然罷了。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的劇本還蠻特別的,片中對各個角色的塑造也很鮮明,算是會讓人有印象的影片。有人說觀看此片的過程並不是令人愉悅,但我認為這本來就是「郁達夫」式的風格,也是導演刻意要去營造的氛圍。
但或許就是太刻意了,只要讀者用郁達夫原著小說之內容及框架去按圖索驥,就不難發現導演創作與小說內容之連結:無論是很表面的小說內容朗讀,或是隱性之角色設定 (如劇中紡織廠女工 "李靜" - 譚卓飾 ),都可以看出斧痕鑿作的明顯痕跡。但對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而言,可能這並不構成任何問題。
我不知因為此片是偷拍的緣故,所以許多場景都在室內取景,而且色調很灰暗。在某種程度而言,這導致整個電影格局有點受限。或許筆者也可解讀為其忠於原著精神,因為小說主角平時白天不外出,都只在夜晚出來活動 。J
自己倒是欣賞劇中不同角色的詮釋,他們各自表現出每個人面對命運及現實的無奈。
以趕潮流及戲謔的說法來談,此片算是同志「小三」大銀幕版。一名在學校教書,身為人妻的林雪,懷疑其丈夫王平有外遇;於是她雇用羅海濤 (陳思成飾) 去跟蹤蒐證,最後發現王平與江成 (秦昊飾) 兩人有曖昧關係。故事從此展開,從最初的「小三」婚姻版愛恨情仇 (林雪、王平及江成),後來演變成另一種「小三」情侶版的愛慾糾葛 (李靜、羅海濤及江成)。呵,不得不羨慕起江成這個角色了,還真是個萬人迷。 J
但劇中讓筆者最有感觸的人物,卻是“王平”這個角色。
當然,以女性的觀點而言,王平可能不值得同情,因為他背叛了妻子,與另一個男人有外遇關係。然而在世俗觀念的枷鎖束縛之下,王平也算是現今社會制度的犧牲者。盡管他有外遇,但他卻很努力扮演好一個異性戀丈夫的角色。如同劇中王平的妻子林雪所言,其實他表現得夠好了,只是因為她自己太敏感,還是察覺其有不對勁之處。 (嗯,這該說是幸還是不幸呢…)
自己比較印象深刻的部分,則是王平在他與江成兩人的事情曝光之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堅持要與江成在一起。除了可說其對江成是一往情深之外,我個人覺得他起碼有面對問題的想法。對比之下,江成似乎不願淌這個渾水,一直避不見面。如此情況也讓王平心灰意冷,最後逼他走向絕路。唉,筆者對此覺得遺憾,但還是認為這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劇中江成這個角色在某方面而言,有點抱著玩世不恭的態度。後來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江成與羅海濤之間,由於羅海濤無法解決兩人與李靜之間的三角關係,讓江成終究選擇棄羅海濤而去。
筆者倒不是鼓勵大家介入別人的情感關係,而是說一旦發生了,還是必須理性而成熟的處理才是。若只是一昧逃避,可能會造成對方更大的傷害。
也難怪林雪後來採取了很激烈的手段對付江成,在某方面而言,江成的確是應該負責任的。(但就演技而言,個人對秦昊非常欣賞…)
我不知導演的用意,他安排江成劇末在傷口刺上蓮花。唉,可別說這是「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代表一切重新開始的美好新生活!(劇中還特別選了朱自清 "荷塘月色”的片段背誦…) 說真的 ,這是筆者最無法接受的結局安排。難道導演所謂為同志「發聲」,就是告訴我們,在歷盡千帆之後,同志最終的出路還是回歸傳統的社會價值呢?
個人希望不是如此。
振筆同時,也正是春暖花開之際,恰巧與電影設定的季節相同。揮別過去一季冬天的陰霾,筆者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醉人的春風吹拂之下,不再自我設限,勇於舞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眉批:同樣是關於「小三」的劇情,但同志與異性戀者面臨的處境卻不太相同。異性戀者在主流社會的支持下,可以勇敢「做自己」,並得到溫情的鼓勵。然而想「做自己」的同志朋友,在諸多現實的社會壓力下,前途卻可能是荊棘遍佈。然而,版主引用最近因為小三話題而引發熱潮之劇本台詞,那就是「不要怕」。 J 只要堅定信念,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會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後記] 2015/3/24
經由網友的提點,對電影結局有了不同詮釋,也藉此談談敝人的淺見。若江成最終選擇對象是個扮裝皇后 (Drag Queen),那我必須修正自己當初的看法。因為男主角選擇扮裝皇后是個人喜好,談不上回歸傳統社會價值,只像是在逃避過往而已。如果劇本內容依此解讀,個人還可以接受,但不是很滿意。我比較期待劇情能有更正面的發展,這才算是為同志發聲。
個人會有此想法,主要跟導演婁燁的新作有關。去年在金馬獎大放異彩的「推拿」,很多場景的手法非常寫實。相較之下,此片結局實在太過隱晦,甚至讓筆者產生很大的誤解。電影是一種創作觀念的傳達,若讓觀眾沒能接收到導演想表達的意念,那就殊為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