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一個人,能夠愛的有多深。
而一個失去摯愛的人,心又會有多痛。
藉由此片,或許能為觀眾帶來一些領悟。
導演 Tom Ford,這位 GUCCI 前任時尚總監,顯然專長不僅是在時尚界而已。對於他的第一部電影,“Amazing” 這個形容詞應該是我唯一能夠使用的。嗯,談到 Tom Ford 這位不只外型迷人,內在也才華洋溢的人,個人真還有點忌妒呢! (據說此片僅花費 21 天就殺青…)
Tom Ford 很成功地將其對服裝的美感運用在電影之上,相信只要看過此片的人,應該都會同意吧!想當然爾,劇中服裝造型及美術設計絕對出色,成功的將觀眾帶回美國 60 年代的時空;還有人說劇中男主角 Colin Firth ,也因為出眾的造型讓他變得比較帥 (真不知對主角是褒還是貶…) J 。此外,曾擔任攝影師的 Tom Ford,也創造了令人驚艷的影像風格。
自己說了許多溢美之詞,但難道此片只有華麗的表象,而無蘊藏的內在嗎?觀點或許見人見智,但若僅因此論點而抹煞此片的價值,我是完全不能同意的。
個人既不是電影專業人員,更不是科班出身。對於網路上許多更專業的影評,個人其實沒有太多置喙的空間。但對於一些假藉「影評」之名,實則以異性戀沙文主義大放厥詞的部分文章,我就無法苟同了。
首先,我為此片在台灣的票房覺得很惋惜。即使有了 Colin Firth 這樣著名的演員擔綱,似乎也無法吸引一般大眾的目光。很簡單,對一般「正常人」而言,此片不過是部「同志」電影而已。而一些批評此片只有華麗影像的言論,我覺得也不過是典型的 straight 觀點罷了,毫無新意。倘若片中男主角追思的對象換成異性的話,可能這些人的說法就會迥然不同。或許會形容此片感人肺腑,再冊封 Colin Firth 為史上最癡情男子,進而大力推薦了!
嗯,電影或許感動不了那些「正常人」,但筆者倒是頗有感覺。
我欣賞導演運用低調而平實的手法,描寫兩個男人之間那濃得化不開真摯愛情。劇中主角 George (Colin Firth)與他的伴侶 Jim (Matthew Goode),其實在電影中互動場景不多,卻是恰如其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兩個人一起看書,聽著唱片的場景。個性迥然不同的兩人,儘管閱讀的書籍有很大差異性 (George 看的是卡夫卡的「變形記」,Jim 則是看「第凡內早餐」);但當唱片音樂播畢,George 與 Jim 之間要求對方起身去翻面的微妙互動,就已經將兩者之間的默契及情誼表達無遺。 (好羨慕啊,感覺就像一對感情深厚老夫老妻般的溫馨…)
這麼深愛的一對伴侶,George 無法接受另一半的驟逝是完全可以體會的。尤其 George 得知 Jim 發生車禍的噩耗的管道,居然是來自 Jim 的一位親友;他背著 Jim 父母私下通知 George,同時還告知喪禮只允許「家人」參加。唉,人生最痛的不只是摯愛的去世,還包括被剝奪送其最後一程的權利,何其唏噓!
此片的背景設定在 60 年代的美國,正好是發生古巴飛彈危機的那段時期。而從 50 年代開始麥卡錫主義,不只利用反共口號進行白色恐怖的實質迫害,事實上也壓迫了處於弱勢的同志族群。電影中 George 在課堂中慷慨激昂,陳述美國社會對弱勢族群的壓迫,相信是自身最真實的體會吧!1969年6月的發生於美國紐約的「石牆事件」,可說是長期受壓迫族群反撲行動的開端,也促成其後一系列同志平權運動的興起。
Tom Ford 在劇中也運用不少所謂「黑色幽默」的手法。George 用許多不同方式去嚐試自殺,卻始終不成功的橋段,個人覺得還蠻有趣的,也多少沖淡了全片憂傷的氛圍。又如 George 與暗戀他的大學生 Kenny (Nicholas Hoult) 在海邊游泳返家之後,儘管受了風寒,還開玩笑對 Kenny 說:「英國人都習慣又濕又冷…」,頗為令人莞爾。 J
此外,宿命 (Destiny) 似乎也是本片要傳達的意念之一。其實全片的劇情走向,都是圍繞著 George 準備自殺的情節而發展。但當 George 打消自殺念頭之後,最終結局的安排,似乎一直呼應導演對宿命論的看法;我想也是另一種黑色幽默形式的表現吧!
當然,片中另一角色 Charley (Julianne Moore),雖然戲分不多,其與 George 之間的對手戲,倒是蠻有看頭的。這同時有點出了另一個有趣的話題,那就是同志與女性「紅顏知己」,究竟能發展到如何的程度。嗯,戲中 Charley 對 George 顯然還是有一些情愫的。呵呵,同志們可要小心。依個人經驗,跟女性朋友,還是必須保持一定距離才行。因為若處理不當,反而會破壞彼此之間的友誼。
說真的,電影主題雖然憂傷,但導演並不是用灑狗血的方式處理;所以個人觀賞的情緒儘管很投入,但心情卻是很平靜的。此片可說是“One Man Show" for Colin Firth,而他的表現也的確無話可說。或許基於個人私心,對於他連續贏得威尼斯影展及英國奧斯卡影帝,我覺得理所當然。至於美國奧斯卡? 就算是那些評審沒眼光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