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為巴比祈禱」並不是一部新片,而是於 2009 年一月就已經在美國 Lifetime Network 放映過的一部 TV film。能夠引進台灣讓一般人有機會欣賞,也是電影觀眾之福。
嚴格來說,同志出櫃的題材並不特殊。而這部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在觀賞之前我就大致了解其劇情大綱。以觀眾的角度而言,似乎吸引力不夠大。在進戲院之前,筆者還真有點擔心此片是一部「道德勸說」的紀錄片。
嗯,我想個人是多慮了。
儘管之前有預設立場,但在戲院後半段觀賞的過程中,個人的眼淚卻始終無法抑止。讓觀賞電影向來很冷靜的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走出戲院時,一雙紅眼眶若讓不知情的人看到,還會以為我剛剛發生了甚麼事呢…) J
我知道有些人對此片有不同看法及評價,但對個人而言,自身倒可以明確瞭解其所要傳達的意念。就如之前文章所提的,由於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觀賞電影之後的感想也會大異其趣。
不能說這部電影沒有「教育宣導」的味道在內。但以個人觀點而言,即使有此意圖又如何?每天受大量異性戀主流媒體大量「荼毒」的我們,的確是需要另一種觀點及聲音來讓頭腦「清醒」一下了。況且此片並不是用很生硬及教條似的方式灌輸觀眾,反倒是藉由一個真實發生的事件,讓觀賞大眾自己去思索及反芻。
宗教教義對西方文化而言,是佔有一個相當的地位的。即使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紀,傳統教會對一般人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說來好笑,美國這個標榜自由價值的國家,在許多方面卻是最保守封閉的。美國很多所謂的「衛道人士」,利用宗教教義為幌子,美其名曰是維護傳統「家庭價值」,實際上卻是進行壓迫弱勢族群,尤其是針對同志的迫害行為。相較於一些歐洲國家都已經立法通過同性婚姻的當下,這種所謂的「美國夢」,應該是最大的反諷吧!
而「為巴比祈禱」一片,正是點出目前仍普遍存在於美國的社會現象,當然也在其他地方發生。個人認為,若是因為宗教信仰讓這些人心胸更為狹隘,無法包容他人,應該不是宗教的本質才對。無意在此對某些宗教人士進行批判,只是希望一些自認為道德高尚的「正常人」,可以在觀賞此片之後,去除他們內心的「孽障」吧!(雖然我知道這些「正常人」可能不屑觀賞此類電影,還是希望他們終有「回頭是岸」的一天,阿彌陀佛… ) J
嗯,還是談談我對此片內容的一些感想吧!
劇中的角色 Bobby (Ryan Kelley),這個在信奉基督長老教會之家庭下成長的年輕人,曾經是整個家庭的天之驕子。然而這一切,卻在他因查覺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備感煎熬向其哥哥吐露秘密之後,世界從此再也不同了。他哥哥由於發現 Bobby 有自殺的念頭,於是將此秘密告訴了 Bobby 的母親,也就是 Mary (Sigourney Weaver),這家庭也開始陷入了內部風暴之中。
堅信上帝可以「治癒」Bobby 的 Mary,不斷的利用各種方式,希望 Bobby 能「迷途知返」。但這反而使 Bobby 選擇離開家庭,前往其表姊所居住的 Oregon,遠離其母親帶給他的莫大壓力。同時在 Portland,Bobby 認識了他的男友 David,展開了他人生另一頁的生活。
欸,似乎對 Bobby 而言,新生活看來不錯,那為什麼 Bobby 還要選擇自殺呢?
我知道許多看過此片的人,對此點有很大的質疑,並且認為片中的劇情發展交待不清。
但個人對此情節發展卻毫無疑問,Why?待本人娓娓道來。
要知道,愛情固然重要,但不會是人生的全部。
對一個從小被宗教及傳統觀念薰陶的人,家庭的認同,絕對是其生命裏很重要的一部分。表面上 Bobby 雖然有了新生活,但卻因此失去了家人的認同,尤其是一向最愛他的母親。這對一個才二十歲的年輕人而言,無疑是心中一道很大的傷口,很難在短期中癒合。自我認同的壓力,加上失去親情的支持,導致 Bobby 由於無法克服內心的煎熬,終究走上結束生命的不歸路。
雖然完全不贊同 Bobby 的自殺作法,但對其內心過程卻能感同身受。
回想個人在跟 Bobby 相近的年紀,也曾為自身的性向認同覺得驚懼,進而感到徬徨無依。自己跟 Bobby 的處境有點類似,算是家族的「模範楷模」。還好我沒有宗教所謂傳統價值的包袱,終究在自我不斷的探尋之下,找出了個人適合的人生道路。然而我必須說,這是段漫長而辛苦的過程,特別在傳統及保守的氛圍之下,需要很強的意志力才能突破。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強的意志力的。
否則也不會有許多同志在異性戀社會的道德枷鎖之下,不敢認同自己性向,而選擇傳統的婚姻道路了。
對於劇中 Bobby 的行為不忍苛責,但期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了。
讓筆者比較感嘆的,是 Bobby 的母親 Mary,卻是在此悲劇發生之後,才開始學習去了解她兒子最真實的那一部分。我想每個人都必須要學習吧,包括父母在內。只不過這樣的領悟,卻是用犧牲一個年輕生命之代價所換來的。
每個人在出生之後,便會受到不同社會、文化及教育的薰陶,而產生所謂的「價值觀」。一旦這種根深蒂固的想法受到挑戰,很多人的反應是盡其所能去捍衛這所謂的「價值觀」,劇中 Mary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不幸的是,人往往要經歷過巨大的衝擊之後,才有可能開始對自己的想法去開始反思。
Mary 後來才瞭解到,Bobby 根本無須上帝去 "heal”,因為 "there was nothing wrong with him”。
唉,這是多麼痛的領悟啊!
「為巴比祈禱」或許不是部完美的電影,但卻絕對是每個人都應該觀賞的片子。
當台灣校園開始在進行所謂的「性別平等教育」的時刻,「為巴比祈禱」應該是絕佳的教材之一。
衷心希望有一天,台灣也能出現像美國的 PFLAG (Parents, Families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 類似組織,讓同志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夠獲得親人的一路扶持。
如同 Mary 在地區聽證會上所強調的,懂得”Listening”是很重要的。
學會「傾聽」,學習尊重彼此的差異,相信會讓人類社會變得更美好。
眉批:對於大部分的同志而言,的確會面臨傳統社會及家人的壓力,成長路途絕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千萬要記住,「自殺」絕對不是解決問題之道,這只不過是把傷痛轉移給其他關心你的人而已。若能把結束生命的勇氣,拿來面對問題,絕對會讓自身更為茁壯,也可造福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何樂而不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