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關於電影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My Beautiful Laundrette.jpg
這又是一部我在大學時期所欣賞的電影。那時同志電影很少,而此部電影算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同志電影之一。
 
我看電影大多是一個人去,尤其是關於同志題材的電影。比較特別的是,此片當時卻是和大學同學一起去看的。Why? 因為此同學是至今唯一我曾經 come out 的對象。大學時期的我,正處在自我認同的階段,有段時間內心感到很徬徨無助。有一天身心覺得很脆弱,在一時衝動之下,向當時這位好同學吐露了自己的心事。
 
那時心裡面希望有人能認同自己,所以才邀請同學一起前往欣賞此片。不過我們看完後,並未針對影片討論感想。主要是彼此之間多少還存在著一些尷尬,而我以後也沒有和他再談及這方面的事。
 
嗯,這段自我認同階段,以後有機會再詳加敘述吧!
 
此片導演為 Stephen Frears,這部電影算是其開始引起注目的作品。但其後的電影「危險關係」 (Dangerous Liaisons),則才是一般大眾所熟知的片子。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maurice.gif 哪一部電影可以值得我一再發表感想呢?嗯,當然是非我最愛的電影 "Maurice" 莫屬了。事實上,我不喜歡此片的中文譯名「墨利斯的情人」,而比較愛用原名 "Maurice" 稱之。因為如我之前所提到的,我很討厭片商將一些同志電影的中文譯名,故意取的很“同志”。倒不是所謂的 Homophobia 心態作祟,而是覺得這些中文譯名並沒有傳達原片名的真意,有的甚至扭曲了原先的片名含意。

"Maruice" 是一部由 E.M. Forster 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由於對這部電影的喜愛,所以電影及小說我都非常熟悉。有許多人常常很喜歡拿原著小說與改編後的電影互相比較,結果大多是電影不如小說。我也常陷入前述的迷思,但有時覺得這對導演有點不公平。電影的時間有限,尤其改編長篇小說更是挑戰。每個導演的重點不同,常常會順了姑情,逆了嫂意,實在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至於個人主觀看法,如我在之前文章所說的,這是一部我覺得電影改編的比小說好的影片。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其劇本的改編,讓電影更具備現代的精神及潮流。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Cover Boy

每個星期上映的新片很多,如何從中挑選你感興趣的電影呢?電影的行銷手法,相信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以前較傳統的方式,是拍攝預告片或廣告,利用戲院本身或電視媒體,吸引觀眾的目光。近年來由於網路的興起,利用官方網站或部落格介紹,也逐漸成為另一種行銷方式。尤其對一些非主流電影而言,運用網路口耳相傳的散播力量,有時也可發揮小兵立大功的作用。之前的電影「愛在暹羅」,就算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

之所以談到這個話題,主要是個人常會先瀏覽官方網站或網路上相關的報導,作為是否進入戲院觀賞的判斷因素。我說過,涉及同志議題相關電影,的確會較吸引我的目光,但也不是每部都會去看的。電影本身的題材以及劇情大綱,都是我考慮的重點。

Cover Boy 「男色多瑙河」,發行公司宣稱此片為:繼「斷背山」後最動人的愛情電影。並且強調本片在鹿特丹影展放映時,觀眾起立鼓掌達15分鐘之久。嗯,聽起來的確很吸引人,似乎是一部非看不可的電影,真的是如此嗎?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5502277:永久居留 Permanent Residence:真實情感與人生價值的追尋

港片很少會讓我進戲院觀賞,因為大部分是主流商業片掛帥,很難引起我的興趣。我並不是否認主流電影或娛樂片的價值,電影只要讓觀眾有情感的共鳴,無論是歡笑或是悲傷,對觀賞者而言,就是一部好電影。只是主流電影的觀眾及相關評論太多了,實在不差我一個,個人也無需再錦上添花了!

之前也有觀賞過幾部與同志題材相關的港片,有些電影手法略為青澀,不然就是劇情刻畫很浮面,讓我有感覺的不多。王家衛執導的「春光乍洩」,算是唯一例外,但其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其實跟同志情節沒多大關係。

「永久居留」算是香港新進導演雲翔的第二部作品,之前他的第一部作品為「無野之城」。但「無野之城」一般評價並不高,我的感想容後再述。「永久居留」這部電影有非常濃厚的自傳色彩,加上對人生及死亡觀的看法,算是導演前半生的回顧之作。先不論電影本身好壞,我對此片表現出的誠懇度是非常肯定的。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4843433:盛夏光年 Eternal Summer:曖眛關係的大螢幕版個人部落格內有一系列「關於曖昧」的文章,正好可以與此電影的主題互相輝映。過去曾經跟某個網友談到自己所經歷的曖昧過程,但對方似乎很不能理解。若有人對這種同志曖昧情誼感到好奇,除了可以閱讀個人的拙作之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欣賞「盛夏光年」這部電影了!

自己並不算真正的電影迷,看過的電影也不算多。網路上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影評,其中不乏有許多精闢解析的觀點,這並不是個人淺薄評論可以比擬的。雖然自己喜歡在部落格中談論電影,但充其量只能算是影片觀後感吧!我只針對有感覺的電影提出淺見,希望藉由一個同志的觀點,與有緣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盛夏光年」此部電影評價是很兩極化的。有些人很喜歡,但卻有專業的「影評人」,批評此片“只有假意,沒有真情”。嗯,若真要評論的話,由我這個曖昧經驗豐富的人來發表一些看法,應該是很適合的人選。 J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00px-Lan_Yu_film 最近較忙,有一陣子沒有更新 Blog。本想繼續撰寫之前的生活回憶,但無意間又重溫“藍宇”這部片子及原著小說,感觸很多,於是先發佈這篇文章。

人生歷練是一件很奇妙的事,隨著歲月增長,對事物的看法及感受也會改變。“藍宇”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我一次看“藍宇”,當時是在電影院內欣賞的。還記得我應該是特地請休假(我好像常做這種事…J),所以是一般的上班日,電影院內觀眾稀稀落落的。

重點是,我看完之後,對這部電影有點失望,甚至覺得導演關錦鵬把此片拍的太煽情了。主要的原因是我之前已經看過原著「北京故事」,當時這是一部在網路上很有名的同志小說,我非常喜歡。電影顯然做了一些改編,而且忽略了很多細節。在當時深受原著小說影響的我,顯然不太能接受導演欲呈現的方式,在看完此片之後,並沒有很好的印象。也因如此,此片一直不在我喜愛的同志電影表列之中。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很晚熟,上大學後才開始接觸電影。在那時期,只要有一點與同志相關的電影,我幾乎都會去戲院觀賞。當時對我而言,電影是尋求自我認同的最佳方式。

但許多電影我只看過一次,加上年代久遠,劇中細節早已遺忘,但是印象卻是還在的。

標題之所以稱為“巡禮”,是因為自己不對電影內容多所著墨,主要是記錄個人的一些回憶及感想。

我記得「俘虜」這部片子也是在大學時期看的,這是一部風格別具的電影,它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最大的特色是全片沒有出現任何一位女性角色,因為故事發生地,是在一處日軍管理英美戰俘的俘虜營中。

在軍隊內同性產生曖昧情愫的情況,應該是司空見慣的吧!(我個人就有過...J) 此片獨特之處,是加入東西文化衝突的因素,讓劇情更有張力。不過也難怪,此片是由知名日本導演大島渚(Nagisa Oshima) 所執導的英語片,電影本身就已經是東西融合的成果了。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哈維米克 (Harvey Milk),我很久以前就略知一二,但對其生平並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是美國同志平權運動的先驅,曾當選過舊金山的市議員,最後不幸遭到刺殺。這個對美國同志運動影響很深的人物,之前台灣相關資訊的介紹並不多〈或許是我孤陋寡聞吧...〉。藉由此片的上映,讓我機會更了解美國早期同志運動的過程,也對哈維米克有進一步的認識。

此片是由葛斯范桑 (Gus Van Sant)所導演,之前我看過其另一部同志電影 「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My Own Private Idaho),基努李維 (Keanu Reeves) 也因此片受到注意。葛斯范桑的作品向來有其鮮明的獨立電影風格,但其最為人所知的反而是「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有人雖批評此片是向主流靠攏,但我倒覺得還好;畢竟要讓一般大眾接受,難免需做一些妥協。

「自由大道」雖仍是獨立製片,卻運用一些主流電影的技法〈包括行銷手法〉,我個人覺得是好的。因為它讓全片更為流暢,同時吸引更多人觀賞,以推廣同志平權的觀念而言,也是美事一樁。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有人說,「愛在暹羅」可能是近十年來最好的同志成長電影,我完全同意。 事實上,這是繼「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 之後,第二部讓我看完有“中毒”傾向的電影。

同志電影近年來的數量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但是讓我真正感動的不多,個人也不是每部片子都會去觀賞。但是,「愛在暹羅」的出現,不只改變我對傳統泰國電影的看法,甚至一度還有想學泰語的衝動。

到底此片為何如此打動我的內心呢?大概是因為全片從頭到尾充滿濃濃的“愛”吧!當然,其中最動人的就是兩個青少年之間純純的愛了。除此之外,包括家庭中父母、子女、姐弟之間的愛,以及同性、異性朋友之間的愛,再再都令此片的內涵更加豐富。

其實此片之前在網路上流傳已久,但我第一次看此片是進戲院觀賞的。上映的當時正逢海角七號熱,戲院售票口滿滿都是人。最初還嚇一跳,誤以為同志電影如此熱門〈我一向習慣看早場電影,除了票價比較便宜之外,主要是人少,可以靜靜地欣賞電影〉。

以同志電影而論,片中兩個清純的小帥哥之間的互動,自然是我目光的焦點。 J 〈純屬羨慕而已,誰叫自己的外表差人家那麼多...〉儘管兩人結局多少令人扼腕,但可能是導演為劇情留些伏筆吧。值得稱道的是,片中歌曲及音樂相當動人,對整部電影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而另一個貫穿全劇主軸的,則是對家庭成員間親情互動的真摯描寫,比一般異性戀主流電影更為人印象深刻。 集合了如此多動人的元素,也難怪「愛在暹羅」會成為泰國的熱門賣座電影了。當然,這也是拜泰國民風對同志較友善有關。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實並不常看南韓電影,韓劇剛引進台灣時,倒是在電視上還看了一些。「愛,不悔」是我第一次進戲院看南韓電影,但我之前已經無意間透過網路下載看過此片了 (這是不好的示範,小朋友可不要學啊!但當時也不確定此片是否會在台灣上映....)。

基於鼓勵好同志電影的立場,我還特地休假去戲院觀賞。但聽說整體票房似乎不是很理想,可能不久在台北就要下檔了,有點為此片覺得惋惜。第一次透過下載檔觀看此片時,有種奇特的感覺;不是馬上就喜歡,但確實在我腦海裡留下印象。後來我陸陸續續又反覆看過幾次片段,慢慢對此片有另一種看法,這也是驅使我進戲院的動機。

南韓的社會風氣相較於台灣算是保守,這從很多韓劇的內容就可以看得出來。像「愛,不悔」這部露骨且大膽描寫同志之愛的電影,居然在南韓還創下高票房的獨立製片記錄,讓我覺得很意外。之前另一部與同志相關電影「王的男人」雖然很賣座,但其描寫同志情誼部分是很含蓄的。此片導演李宋熙,在南韓本身就是出櫃的同志,所以其在題材處理上似乎更無顧忌。

「愛,不悔」本身的劇本及背景取材,個人覺得有點特殊。主要是它在傳統灰姑娘的愛情架構鋪成之下,卻有著跳躍式的情節發展,但這可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的。這也是為什麼我第一次觀賞後,會有種奇特感覺的主因。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 Blog 的標題既然與斷背山有關,當然要談談這部電影。

一向喜歡李安的電影 (但綠巨人浩克例外...),他的確是台灣之光。
事實上,李安早期的三部曲 (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我更喜歡。他早期的電影一向充滿了很深的人文關懷,但小地方卻常用幽默的手法呈現。儘管主題嚴肅,但卻會讓人感動而不流於沉悶。

在他躍身為國際級的導演之後,可以發現他整個電影格局更大,手法也越熟練了。就個人而言,我偏好他早期的作品。事實上,不同時期的作品其藝術價值各有千秋,端看你欣賞的角度了。

「斷背山」可說一部相當圓熟的作品,獲得威尼斯金獅獎及奧斯卡導演獎也是實至名歸。要不是因為它是同志片,奧斯卡最佳影片早應該是非它莫屬了。唉,又是一個同志電影被打壓的最好例證!無論你電影的藝術價值多高,只要違反那些衛道人士所謂的「社會主流價值」,你就永遠不能變成「主流電影」,不能獲得其該有的榮譽。而每年的奧斯卡獎,其實就相當程度反映出美國所謂的主流價值,所以我對大部分的 Hollywood 電影一向是敬謝不敏的(當然還是有少數例外)。

同樣進戲院欣賞電影,時空距離我第一部看的同志電影 "Maurice" 卻將近二十年之久 (咳...可別藉此猜我的年齡...) 。時空不同,經過了長期的人生歷練,自己的心態也變的不同。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200px-Maurice1987Film.jpg

談到電影,一定要先談 "Maurice" 這部影片。

"Maurice" 是我在大學時看的第一部同志電影,也是影響我最深的一部,這是由 E.M. Forster 原著小說所改編的電影。導演為 James Ivory,Maurice Hall 則是劇中的男主角名稱,同時也是我在 Blog 的稱謂。 就個人的觀點,我認為這是少數改編比原著小說好的電影。

我算是這部電影的忠實 fan 吧,手邊收藏了許多這部電影的相關產品。
呃,我有三本原著小說 (兩本中文版,一本英文版),兩片 DVD (一片是英文版,一片是有中文字幕的非正版…。沒辦法,買不到正版)。還有早期的電影原聲帶、一個電影錄影帶,此外還買了美版的電影原聲帶 CD 一套。

哈,我應該可以被稱為 "Maurice" 達人了!

為什麼這麼喜歡這部電影呢?
"Maurice" 除了是我看過第一部真正的同志電影,也是至今我最喜歡的幾部電影之一。要知道,在我大學時期,剛處於解除戒嚴不久的年代,社會風氣是非常保守的。能在南部戲院上看到對同志描寫如此深刻的電影,對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還記得,除了首輪之外,後來又去看了二輪,當時在戲院內不斷感動流淚,久久不能自己。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我喜歡看電影,但並不是影癡那類型。
其實我進戲院的頻率不算多,早期多是租錄影帶去欣賞。那時看了不少電影,很多是屬非主流的藝術電影。

但近期會讓我進戲院的,大多是同志電影。
倒也不是非同志電影就不看,只是工作較忙,會挑較感興趣的欣賞。

太主流的電影,特別是 Hollywood movies,我很少會花錢買票進戲院。
主要是他們充滿了 typically straight 的觀點,不容易感動我。

自己當然談不上是影評人,但對某些電影,卻會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在年輕時代,總喜歡窩在電影院的感覺。每當燈光熄滅,電影開始放映,自己就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那是一個暫時忘卻外在環境,可以完全自我沉澱的美好時光。

有時會很不捨電影的結束,那意味著我又必須重新面對現實的生活。

藉由 Blog 寫下自己的感想,也讓自己再次回味欣賞這些電影的感覺。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