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少人相信我曾學過鋼琴。是啊,手指又短又肥,實在不像是會彈琴的人。不過有時用外在判斷也是對的,我的確沒有甚麼天賦。所以有句台語諺語說:「人若呆,看面就知」,倒是蠻貼切的。Ha,我重點並不是在嘲笑我自己,而是聊聊我與音樂結緣的過程。

從小我媽就送我們兄弟去學習鋼琴,並不是想培養成音樂家,只是純粹讓我們有個興趣罷了。不過我弟弟先後就因缺乏興趣就放棄了,倒是我持續了一段時間。途中也曾中斷,但直到國一之後才真正停止練習。我從小就愛唱歌,總以為自已歌喉很好,所以對音樂也因此產生興趣。聽別人彈琴似乎是一件賞心悅耳的事,但其實練琴是件苦差事,除非你天賦異秉。說起來,我的背譜能力還蠻強的,但這跟自己的記憶力有關。此外,節拍掌握還可以,彈琴時也能表達情感。但這些都不重要,我覺得要能彈好琴的重點是:音感。在國中時才發覺自己的音感很差,覺得再練習也不會有結果,加上國中課業很重,於是對繼續往音樂發展斷了念。之後求學階段都忙於課業,除偶而獻醜擔任班級合唱團的伴奏之外,音樂其實離我很遙遠。

客官會以為,曾學過鋼琴的人,一定也會常欣賞音樂,其實不然。我從小學的是古典鋼琴,但除了練習的曲目之外,對其他音樂並無涉獵。可能是我的家庭沒有聽音樂的習慣,除了練琴之外,基本上我們家是不聽音樂的。說來好笑,直到高中時期,我們家才買卡帶式的語言學習機,但當時也只是偶而放放英文老歌而已。

我常說我是比較晚熟,直到念大學,我才買了生平第一個國語流行音樂的卡帶,記得好像是黃鶯鶯的專輯。由於喜歡唱歌,以後就陸續買了許多流行音樂專輯,當時最喜歡的歌手是潘越雲。說真的,我年輕時對流行音樂耳熟能詳,幾乎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會唱。不過我的外表看不出來,大家都以為我是書呆子。 :-)

後來開始與古典音樂接觸,也是一種機緣。大學時住校,四個人一間,其中一位同學很愛聽古典音樂,常常放得很大聲,剛開始只覺得是噪音。 :-) 拜電影 "Maurice" 之賜,我後來也買了電影原聲帶欣賞。這部電影的原聲帶相當好聽,當年也在威尼斯影展得了最佳配樂獎。多少是對電影的移情作用吧,我反覆播放這個電影原聲帶,對所有的音樂片段都非常熟悉。不知為什麼,在電影原聲帶中,對其中的兩段音樂特別喜歡,有種說不出的感覺。這兩段音樂旋律儘管很優美,總覺得帶著化不開的哀愁,似乎在懷念過去的美好回憶。

直到有一天,室友依慣例又再播放某段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時,心頭突然為之一震,這不是我最喜歡的電影 "Maurice" 其中片段嗎!連忙詢問室友這首子的名稱,才知道這是出自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的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Pathétique)。其實 "Maurice" 電影配樂者 Richard Robbins,經常在配樂中巧妙融入了許多古典音樂的片段,而這是其中之一。他的另一著名配樂作品「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也是如此。

不敢說自已是慧眼獨具,但卻因此帶我走入古典音樂的世界。之後陸續接觸了不同時期及風格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但最喜歡的還是柴可夫斯基。根據許多歷史學者的研究,柴可夫斯基也是位同志,還曾經與自己的姪子有段曖昧的戀情。 這首曲子其實是柴可夫斯基辭世前的最後遺作,也是他最圓熟的作品。可能是同樣身為同志的緣故,儘管事隔一個多世紀,他的旋律還是深深打動了我,撫慰了一個當初還在尋求自我認同的年輕男孩內心。除了第六號交響曲之外,我也十分熱愛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建議入門者可以從此曲開始。

之後除了古典音樂外,又開始喜歡上音樂劇,以後有空再談吧。我大學時期,每次到唱片行,都可以流連一兩個小時,也算是另類的休閒方式。當時對阿根廷的著名女鋼琴家阿格麗希 (Martha Argerich) 非常喜愛,也是我的偶像。即使自己沒有音樂天賦,還是一直很羨慕那些鋼琴演奏家,常會幻想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可以在大庭廣眾下獻藝。

Anyway,既然自己做不到,那就當個聽眾欣賞就好。藉由欣賞美好的音樂,讓自己進入不同的世界,也是另一種夢想實踐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urice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